卢凯彤因燥郁症发作,坠楼身亡,全城震惊,慨叹抑郁情绪杀人于瞬间,非常可怕。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硕士林玥彤 Candice,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眼见接二连三一些知名人士因情绪病困扰而自杀,决定身体力行将情绪病预防、治疗、成因及症状,透过不同渠道公诸于世,让大众认真正视,勇敢面对抑郁症和负面情绪。
预防负能量和抑郁情绪,最重要从心出发,Candice 教人首要由心健康起来,赶走负能量和抑郁情绪。她治疗情绪病的工作范畴广泛,有别于传统的临床心理学家,「我每天的工作流程主要分 3 部分,三分之一用作治疗情绪病及抑郁症病人,另外三分之一时间和各行各业的人会面,比如和保险业人士商讨将情绪病纳入保险产品及计划内,余下三分一时间会用作和一些慈善或青年团体会面合作一些关注情绪病及抑郁症的 projects。」最近她和香港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合作,以互联网方式讲解心理及情绪方面的话题,又和香港菁英会学界菁英合作拍摄短片,让青少年明白如何面对日常压力和关注情绪健康。
在多年诊治情绪病及抑郁症的个案中,有不少让她难忘及深刻的情绪病例。「一位来自广州的 65 岁病人,她儿子带她来见我,说他妈妈头疼、失眠、心跳得很快,有时候更呼吸不到,在广州看了 6 个医生,分别有普通科、专科及中医,结论是要病人做身体检查,全身做扫描由头照到脚,花费约一百万,但最后却找不到是甚么毛病,后来倾谈下去,发现老人家身体的毛病是在儿子婚后才出现的,原来老人家不满儿子娶了一位甚么都不懂的老婆,又不工作购钱,又不会做家务,经常闷闷不乐,以致抑郁成病,身体所有不适也由情绪病引发出来的。」她和客人倾谈 2、3 次,开导她的情绪和调节她的想法,情绪好转后,抑郁症令身体不适的征状也消失了。
「一位任职便利店客人带着经常打游戏机的儿子,说他常胡言乱语,却不知心理医生的收费,但却对我们说无论多少钱都会赚钱医好自己儿子;相对另一位每次拿不同款 Hermes 手袋的母亲,认为收费贵,不吃药的话,自己也可和儿子倾计,要求半价收费,还叫医生教她和儿子倾计,不用看心理医生也可以。」Candice 慨叹大家对金钱看法差异如此大,捨得买名牌手袋,却不捨得看心理医生。
Candice 说这 10 年患情绪病港人的数字增长惊人,原因相信与近年港人无论在工作、生活的压力不少有关,另外,情绪病的透明度高了,多了情绪病人愿意上门找医生求诊,于是有关个案迅速增长。至于近年香港最普遍的情绪病是混合精神焦虑及抑郁,第二是广泛焦虑症,第三是抑郁症,之后是躁郁症,不过调查发现许多躁郁症个案被误诊为纯抑郁症,故数字可能有偏差。
根据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香港健康情绪中心于 2007 年进行的电话访问调查显示,每 100 个香港成年人之中,大约有 3 人可能患上躁郁症。中心估计香港有 18 万成年人患上躁郁症。 躁郁症全名为躁狂抑郁症,又称两极性情绪病 bipolar disorder。患者会在不同时间经历躁狂期与忧郁期,两种极端情绪不受控制地交替出现, 常常身处抑郁和躁狂的「双面人生」,处境相比抑郁症更为危险。
曾诊治不同年龄层情绪病人的林玥彤,身经百战,但近期不少名人不堪受到情绪病折磨,自杀身亡,令她感觉事态严重。她指出去年 11 月 23 日至 12 月 1日,香港中文大学与赛马会心导游计划合作一项调查,曾访问过 1008 名 18 岁或以上的全职工作人士,发现每 4 人中便有 1 人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患情绪病者不断增加,令人担忧,大众一定要正视和面对。」她觉得很心酸。
平日工作忙碌,Candice 放工后爱跳舞减压,下班后也会相约有趣开朗的朋友晚饭聚会,轻松谈笑。未来,她将会和一些商业品牌合作,一起推广情绪健康,近一、两年也和一些 IT 公司及资讯科技人员合作,研发一些 Apps、网上教材等,题材如训练快乐思维,乐观思维等,都可成为情绪病的免疫力,希望继续在社会推动情绪健康的工作。